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果實籽仁類中藥

皂莢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417231.com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0 08:50:15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皂莢

(《本經(jīng)》)

皂莢

【異名】雞棲子(《廣志》),皂角(《肘后方》),大皂莢(《千金方》),長皂莢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懸刀(《外丹本草》),長皂角(《仁齋直指方》),大皂角(《綱目》)。
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皂莢

落葉喬木,高達15米。棘刺粗壯,紅褐色,常分枝。雙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;小葉4~7對,小葉片卵形、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,長3~8厘米,寬1~3.5厘米,先端鈍,有時稍凸,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,邊緣有細鋸齒?;s性,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,花部均有細柔毛;花萼鐘形,裂片4,卵狀披針形;花瓣4,淡黃白色,卵形或長橢圓形;雄蕊8,4長4短;子房條形,扁平。莢果直而扁平,有光澤,紫黑色,被白色粉霜,長12~30厘米,直徑2~4厘米。種子多數(shù),扁平,長橢圓形,長約10毫米,紅褐色,有光澤?;ㄆ?月。果期10月。

生長于村邊,路旁,向陽溫暖的地方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
本植物的根皮(皂莢根皮)、葉(皂莢葉)、棘刺(皂角刺)、種子(皂莢子)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傷害后所結(jié)的小型果實(豬牙皂)均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【采集】秋季果實成熱時采摘,曬干。

【藥材】干燥莢果呈長條形而扁,或稍彎曲,長15~25厘米,寬2~3.5厘米,厚0.8~1.4厘米。表面不平,紅褐色或紫紅色,被灰白色粉霜,擦去后有光澤。兩端略尖,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斷痕,背縫線突起成棱脊狀。質(zhì)堅硬,搖之有響聲。剖開后呈淺黃色,內(nèi)含多數(shù)種子。種子扁橢圓形,外皮黃棕色而光滑,質(zhì)堅。氣味辛辣,嗅其粉末則打噴嚏。以肥厚、飽滿、質(zhì)堅者為佳。

主產(chǎn)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山東。此外,東北地區(qū)及江蘇、浙扛、湖北、廣西、四川等地亦產(chǎn)。

【化學成分】莢果含三萜皂甙、鞣質(zhì)。此外,還含蠟醇、廿九烷、豆甾醇、谷甾醇等。

同屬植物GleditsiatriacanthosL.的葉含大量生物堿三刺皂莢堿。

【藥理作用】①皂甙的一般特性

含皂甙的植物頗多,至少有50個不同科的400種植物含有之。它能降低表面張力。其溶液(1:10000)振搖時,則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,故泡沫持久不滅。同樣,遇油類物質(zhì)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。它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,而成為一般原漿毒。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,有很強的溶血作用(作用于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(zhì)),膽甾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。對魚類的毒性很強,高等動物對它一般很少吸收,故主要為對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,使分泌增加等。但如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有損傷或注射給藥,均可產(chǎn)生全身毒性,血細胞溶解;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先痙攣,后麻痹,呼吸中樞麻痹即導(dǎo)致死亡。國內(nèi)曾報告有服皂莢煎劑(200克加老醋1杯)中毒死亡者。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,10分鐘后即嘔吐,以后有腹瀉;而且腐蝕胃粘膜,發(fā)生吸收中毒。

②祛痰作用

含皂甙類的藥物,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,產(chǎn)生祛痰作用(惡心性祛痰藥)。在貓身上,皂莢確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,但較桔梗、前胡為差,持續(xù)時間較短

③抗菌作用

在試管中,皂莢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腸內(nèi)致病菌有抑制作用。其水浸劑(1:3)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。

美國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莢堿有罌粟堿樣作用,可治療高血壓病、支氣管哮喘、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。
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(zhì),洗凈,曬干。用時搗碎。

【性味】辛,溫,微毒。

【功用主治】祛風痰,除濕毒,殺蟲。治中風口眼歪斜,頭風頭痛,咳嗽痰喘,腸風便血,下痢噤口,癰腫便毒,瘡癬疥癩。

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疏風氣。"
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研末或入丸劑,3~5分。外用:煎湯洗、搗爛或燒存性研末敷。

【宜忌】孕婦忌服。

【選方】①治卒中風口歪:大皂莢一兩(去皮、子,研末下篩)。以三年大酢和,左歪涂右,右歪涂左,干更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②治頭風頭痛,暴發(fā)欲死:長皂莢一挺(去皮、弦、于)。切碎,蜜水拌微炒,研為極細末。每用一、二厘吹入鼻內(nèi),取嚏;再用一分,以當歸川芎各一錢,煎湯調(diào)下。(《余居士選奇方》)

③治痰喘咳嗽:長皂莢三條(去皮、子),一莢入巴豆十粒,一莢入半夏十粒,一莢入杏仁十粒,用姜汁制杏仁,麻油制巴豆,蜜制半夏,一處火炙黃色,為末。每用一字,臨臥以姜汁調(diào)下。(《余居士選奇方》)

④治大腸風毒,瀉血不止:皂莢(長一尺二寸者)五挺(去黑皮,涂酥三兩,炙盡為度),白羊精肉十兩。上藥,先搗皂莢為末,后與肉同搗令熟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于食前以溫水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)

⑤治便毒癰疽:皂角(用尺以上者)一條,法醋煮爛,研成膏,敷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
⑥治大風諸癩:長皂角二十條。炙,去皮子,以酒煎稠,濾去渣,候冷,入雪糕,丸如梧子大。每酒下五十丸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皂角丸)

⑦治風癬疥癩或皮膚麻木,死肌,風痹頑皮等證:大皂莢二十條(去皮、子、弦)。切碎,水十五碗,熬成稠膏。每日用少許搽患處;再以十茶匙枸杞子湯調(diào)服。(《馬敬思自得錄方》)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①治療蛔蟲性腸梗阻

取皂角1~3錢,研極細末和蜂蜜混合,加開水適量,頻頻口服(嘔吐也堅持服),于1~2小時服完。同時配合肌注冬眠靈、阿托品、愛茂爾,針刺足三里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天樞等。服藥后以手輕柔腹部,于8~12小時后再以甘油20~30毫升,或10~20%氯化鈉500~800毫升(以上藥量小兒酌減)灌腸。治療中需禁食,直至梗阻緩解為止;如嘔吐重,禁食時間長,有水、電解質(zhì)子衡紊亂者須予糾正。待有梗阻緩解征象(腹部包塊、腹脹、陣發(fā)性腹痛、嘔吐消失,排便排氣)時即給予驅(qū)蛔劑。共觀察40余例,皆于12~24小時之內(nèi)梗阻解除。有的未及灌腸即自行排下棕紅色糞便,有的混有蛔蟲;大多數(shù)灌腸后排下糞便或蛔蟲?;紫x排出少者30余條,多者130余條。

②治療耵聹栓塞

取皂莢1兩,掰成1寸長的小段,加水4000毫升,文火煎取2000毫升,過濾,加防腐劑。用于滴耳,每次2~3滴。治療500余例,快者可使耵聹在2~3小時內(nèi)軟化,當天能夠沖洗;最慢者3~4天亦可軟化溶解。

此外,皂莢粉與女貞子、千里光等配制成片劑,可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。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