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海金沙為常用中藥。始載于《嘉祐本草》。
別名:左轉(zhuǎn)藤灰。
來源: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,其草及根莖亦供藥用,系野生植物,多生長山坡及山林內(nèi)。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廣東、浙江、江蘇、江西等地。
性狀鑒別:海金沙為均勻的細(xì)微粉末。棕黃色。質(zhì)極輕,用手捻之有光滑感,置于掌中,可由指縫中滑落;撒在水中則浮于水面,加熱后逐漸下沉;易著火燃燒而發(fā)爆鳴及閃光,不留灰渣。
以干燥,黃棕色、質(zhì)輕光滑,能浮于水,無泥沙雜質(zhì),引燃時(shí)爆響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脂肪油。另含一種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。
功效與作用:海金沙甘淡利尿,寒可清熱,其性下降,善清小腸、膀胱濕熱,功專利水,為治淋癥要藥,對(duì)熱淋莖中痛尤為有效。善滲利之品。多能傷陰,故腎陰虛者慎用。海金沙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、福氏痢疾桿菌、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炮制:篩去莖葉,生用。
性味:甘、寒。
歸經(jīng):入膀胱、小腸經(jīng)。
功能:清熱解毒,利水通淋。
主治:治尿路感染、尿路結(jié)石、白濁、白帶、肝炎、腎炎水腫、咽喉腫痛、痄腮、腸炎、痢疾、皮膚濕疹、帶狀皰疹。
臨床應(yīng)用:用于膀胱濕熱、小便短赤、淋瀝澀痛之熱淋、血淋等,單用有效,或與滑石、甘草等配伍同用。海金沙有消炎退熱之功,配大青葉用治感冒發(fā)燒,上呼吸道炎癥等有較好療效。
使用注意:1、(《本草逢源》)?!澳I臟真陽不足者忌用”。
2、(《本草經(jīng)硫》)?!靶”悴焕爸T淋由于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”。
用量:4~9g;或研末服。
處方舉例: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:治小便不通,臍下滿悶,海金沙30g,臘面茶15g。二味搗研令細(xì)。每服9g,生姜、甘草湯調(diào)下。
附:海金沙草
別名:竹園菜。
來源:同海金沙。藥用為其全草。
主要成分:藤含氨基酸、糖類、黃酮甙和酚類。葉含黃酮類。
藥理作用:其功效與海金沙同,但更長于清熱解毒,除用于小便短赤澀淋痛癥外,又可用于癰腫療毒、腮腺炎、急性肝炎等。
性味:甘寒。
功能:清熱解毒,利水通淋。
主治:尿路感染,尿路結(jié)石,小便不利,白濁帶下,腎炎水腫。濕熱黃疸,丹毒等癥。
用量:24~30g(鮮品30~90g);或研末服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處方舉例:
1、治熱淋急痛(《夷志堅(jiān)》)。海金沙草研末,生甘草率煎湯,調(diào)服6g,或加滑石。
2、治顯熱黃疸(《廣西中藥》)。海金沙草、田基黃、雞骨草各30g,水煎服。
附:海金沙根
別名:鐵蜈蚣、鐵絲草。
來源:同海金沙。藥用其根及根莖。
性味:甘、淡,寒;無毒。
功能: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。
主治:肺炎、乙腦、急性胃腸炎,黃疸型肝火,濕熱腫滿、淋病。
用量:鮮品30~60g。
處方舉例:
1、治肺炎(《江西草藥》)。海金沙根,馬蘭根、金銀藤、抱石蓮(均鮮品)各15g,水煎服。
2、治乙型腦炎(《江西草藥》)。海金沙根30g,瓜子金15g,鉤藤根15g,金銀藤30g,菊花30g,(上述均鮮品)。水煎,加水牛角適量磨汁服。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(xì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