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一、刺血法禁忌
刺血療法是一種損傷性的穴位刺激治療方法,主要包括三棱針和皮膚針刺血,臨床上尚有用小眉刀或手術刀刺血。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發(fā)生,應嚴格注意下列點。
(一)、熟悉刺血禁忌癥
刺血的禁忌癥,在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已經(jīng)初步提出,如《靈樞?血絡論》云:“脈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氣,脫氣則仆”,又如“其小而短者少氣,甚者瀉之則悶,悶甚則仆不得言”(《靈樞?經(jīng)脈》),表明氣血虛弱體質差者,不宜刺血,否則易引起虛脫。
目前一般認為有以下情況,不宜施行用三棱針、小眉刀或手術刀放血的刺血療法。
1、貧血、低血糖、有血液病或出血傾向者。
2、肝腎或心臟有嚴重疾患、有出血性疾病不用本法;孕婦、年老體弱者宜慎用。
(二)、針具和刺血部位必須嚴格消毒,以防引起感染。三棱針須放在高壓蒸氣鍋內(nèi),于15鎊汽壓,120℃高溫下,保持15min以上。每根消毒過的針,使用一次即須再次消毒。不宜用高壓或煮沸消毒的皮膚針針具、手術刀等,可用75%酒精浸泡20~30min。目前,臨床正在逐步推廣一次性無菌三棱針和皮膚針,應是方向。刺血的穴位,消毒應嚴格。可先用2%的碘酒涂擦穴區(qū)局部皮膚,再以75%的酒精脫碘,即用酒精棉球由內(nèi)向外擦去碘酒。
(三)、刺血前,要對患者做好解釋工作,消除對放血的顧慮,以免引起患者緊張,發(fā)生暈針等意外事故。刺血引起的暈針,與一般毫針刺所致類似:輕者:頭昏、眼花、惡心、眩暈;重者,可有臉色蒼白、脈搏微細、汗出肢涼、血壓下降,甚者失去知覺。其處理方法亦同:應立即停止繼續(xù)治療。輕者令患者平臥,雙腳抬高,喝點溫開水即可;重者可用艾條熏灸百會穴,或針刺人中、涌泉等。
(四)、刺血時必須注意操作方法,刺絡時,下手不可過猛,恰當掌握出血量,防止傷及其它組織。關于出血量多少問題,古籍記載不一,有多有少。主張少者,如《素問?玉版論要》云:“夏刺絡俞,見血而止”,似指微量;后世醫(yī)書,有“出血如豆”之說,量亦不多。而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屢見載有“血變而止”,意為血色由紫變紅,血量顯然較前為多。宋代樓全善治療喉痹出血量達半盞,而金元?張子和在《儒門事親》中所述的刺血量多用升、斗、杯、盞計量,雖然古今計量不同,但還是較大的。那么究竟以多少為宜,我們認為應該因病而異,因人而異,因針具而異。
(五)、刺血一般是指刺破靜脈出血,切忌刺中動脈,故在有動脈分布部位刺絡時,極宜謹慎。臨床上已發(fā)生因三棱針刺血不當,刺破較大的血管造成出血不止。
二、火針法,古稱焠刺、燔刺,是用特制針具燒紅后刺入腧穴或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此法始見于《靈樞?官針》:“焠刺者,刺燔針則取痹也”。使用本法要重視以下注意事項。
(一)、治療前宜檢查針具,發(fā)現(xiàn)有剝蝕現(xiàn)象的不宜再用。
(二)、火針刺激強烈,體質虛弱者、小兒及孕婦應慎用或不用;某些易發(fā)生意外事故的部位如胸背部、頸項部等應慎用。
(三)、熟悉穴區(qū)解剖,避開血管、肌腱、神經(jīng)干及內(nèi)臟器官,以防損傷。
(四)、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,在使用火針前,必須把針燒紅才能針刺。
(五) 、根據(jù)病情、年齡、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及血管深淺情況正確掌握
針刺深度。一般而言,四肢、腰腹針刺宜稍深,可刺2~5分深;胸背部穴位針刺宜淺,可刺1~2分深。主要應據(jù)病變深淺為準,以針芒達到或接近為度;淺刺時,叩刺力量不能太猛,須均勻、稀疏,以免造成表皮剝脫?;疳樢话汩g隔3~6天治療一次,病程按病情、體質而定。
(六)、面部慎用火針,因火針刺后有可能留下較小的疤痕,因此除治面痣和扁平疣等外,面部一般不用火針。
(七)、針后局部出現(xiàn)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,則應避免洗浴,以防感染。
(八)、針后局部發(fā)癢,忌用手抓搔,以免感染。
(九)、針孔處理:如針刺1~3分深,可不作特殊處理,若針刺較深,針后可用消毒紗布敷貼,用膠布固定1~2天,以避免感染。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